一頂禮帽、一身藍色西服、一根領帶、一雙黑皮鞋,近日出現在澳門舉行的第26屆華鼎獎上,84歲高齡的牛犇精神矍鑠、神采奕奕、氣度不凡,一點都不輸給現場的年輕演員。在群星云集的頒獎現場,這位獲獎無數、有口皆碑的表演藝術家榮獲了中國電視劇終身成就獎這一榮譽。當時,全體觀眾起立,掌聲雷動,大家都發自內心的祝賀84歲的牛犇捧回這一大獎。當他慢慢地走上舞臺,手持獎杯的牛犇熱淚盈眶、幾度哽咽:“澳門回歸20周年前夕,在澳門拿到這個大獎,非常驕傲!我從開始拍戲到現在,我的前輩老師夢想著有這么一個獎勵,他們的貢獻比我大,但是走了!我今天拿著這個獎杯還可以繼續工作,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為我們的中國電影,繼續努力! ”
牛犇是誰?
也許有些小伙伴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在如今流量為王的時代,諸多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老戲骨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下面就隨我們一起走進84歲牛犇的藝術人生!
牛犇,原名張學景,祖籍天津。11歲入行,從拍首部電影《圣城記》至今,73年來演出了上百部影視作品,參演過《龍須溝》《紅色娘子軍》《天云山傳奇》《牧馬人》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雖然幾乎都是配角,但兢兢業業的精神和高尚的藝德有口皆碑。牛犇兒時父母雙亡、孤苦無著。偶然的機會,謝添、沈浮等電影人慧眼識珠,鼓勵這個孩子走上銀幕。牛犇小的時候機靈勤快,也常常幫他們跑腿。1946年,沈浮導演的抗日影片《圣城記》,需要一位飾演村童的小演員,在片中飾演金神父的謝添遂向沈浮推薦牛犇。牛犇也因為在片中的出色表現,讓大家記住他曾經演過一個“小牛子”的角色。也正因為這個角色“小牛子”演得出色,導演謝添給他起了“牛犇”這么個藝名,而后他演起戲來還真時常有牛的倔強。
自從出演了《圣城記》里的“小牛子”一角后,牛犇的演藝之路一發而不可收,先后塑造了一大批經典、接地氣的配角小人物形象。牛犇曾自嘲自己因為長得小,演的都是配角、小角色。從《紅色娘子軍》里的小龐、《泉水叮咚》里的大劉到為他贏得金雞獎和百花獎兩大最佳男配角獎的《牧馬人》中的牧民、以及今年的爆款劇《老酒館》中的老二兩……很多人物連個完整的姓名都沒有,但他甘當一輩子“綠葉”,毫無怨言,卻又碩果累累。在牛犇看來,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即便都是配角,他也百分百投入自己的心血,為角色全力以赴,放出大光彩。
為角色全力以赴,牛犇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拍《紅色娘子軍》的時候,一條狼狗沒有馴化好,對著牛犇撲過來把他骨頭都咬碎了;拍《吳承恩與西游記》的時候正值三九嚴寒天,牛犇掉進兩丈深的水池,不僅凍得休克,還摔成骨折;而拍攝《梨園生死情》時,62歲的牛犇因為騎的毛驢受驚將他掀翻在地,牛犇一頭栽在地上當場休克。經診斷,牛犇胸骨錯位,肋骨斷了兩根,醫生囑咐兩個月內必須臥床休息,而老牛為了不影響拍戲進程,以驚人的毅力,讓人用擔架把他抬到現場,3天拍完了幾十個鏡頭……這樣的演出幕后故事數不勝數,用精湛演技來說話的牛犇始終認為,“既然你干了演員這個行當,你就承擔了這份責任。在拍戲的過程中受點皮肉之苦、冒點危險,這些付出,都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稱職的演員,讓觀眾真正記住這個角色。”
的確,在一個個經典角色、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背后,是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牛犇高尚的情操和強大的感召力,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豎起偉大人格的標桿。
近年來,雖然已是杖朝之年,牛犇仍然活躍在熒屏上。上綜藝、拍電視劇、做電影監制……雖然戲份都不多,但他演技炸裂,依然精益求精地對待自己的專業,并多次強調,自己接戲會更強調社會責任,“如果有價值的戲,沒錢也演,有一些沒有意義的戲,再多錢也不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3歲的牛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完成了自己夢想成為一名黨員的夙愿。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還給當時黨齡還不足一個月的演員牛犇寫了一封信。信中,習總書記勉勵他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繼續在從藝做人上為廣大文藝工作者作表率。
歲月荏苒,光陰如歌!改革開放40年來,涌現了眾多有口皆碑的表演藝術家。他們不炒作、扎根演技,用出神入化的演技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們每個角色都深入人心,是名副其實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作為眾多表演藝術家其中的一位,牛犇此次榮獲第26屆華鼎獎終身成就就實至名歸。
影視是演藝人的工作,也是老百姓生活的記錄。牛犇演了一輩子的小人物,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演藝事業,不過在演藝的道路上,他仍然不忘初心,一路前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給牛犇的信中所寫:“繼續在從藝做人上作表率,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