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不僅影片票房口碑雙撲街,《吹哨人》原本風評不錯的兩位主演也遭遇反噬。湯唯是演技與選片眼光遭質疑,雷佳音則是戲外翻車,一夜之間從“油膩萌”被打回了“油膩”。
《吹哨人》,這到底是怎樣一部神奇的片子?
“吹哨人(Whistleblower)”一詞來自西方,指冒著個人風險揭露真相,對企業或組織內部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以維護法律法規和公眾利益的人。
《吹哨人》講的就是雷佳音所扮演的海外華人馬珂意外卷入陰謀,選擇追查真相、維護正義的故事。影片結尾還特意加上了對“吹哨人”的科普、包括對時事的響應。
當然,這個概念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太陌生了。很多網友表示,光看片名根本不知道是講啥的,還以為是體育片。
薛曉路一改之前的都市愛情路線,轉型拍了一部都市犯罪冒險片,橫跨三個大洲,雇用《速激》動作班底,力爭打造一個中國味兒的冒險動作電影。
而且以“吹哨人”的小人物撼動大陰謀為基準,海報中的二人怒目凝視,仿佛有萬般思慮纏上心頭,又不得不做出自毀式的正義,頗有韓國現實主義犯罪電影的風格。
在相關采訪中,導演薛曉路說,自己是在2009年有了創作這樣一部影片的想法。當時一份海外受賄的新聞引起了她的注意,之后她不斷搜集資料,甚至采訪到了FBI和一些美國私人調查公司。她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了內部舉報者、也就是吹哨人這類人物,以及他們在調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近幾年國內有許多類似的事件,普通人實名舉報或者借助互聯網發聲,引發或推動調查,對抗某些“龐然大物”。在理想情況下,《吹哨人》對標的應該是《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這類現實主義類型片,有非常明顯的話題植入。
面對金錢、利益或許每個人都會有所動搖,但當隱藏在物質背后的真相浮出,內心的良知與善良還是會驅使我們做出無愧于心的選擇,這不僅僅是這個故事的核心,更是主創團隊透過電影所要傳遞給大家的,正如導演薛曉路在解讀創作初衷時說的:“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有當下性的,同時與社會問題有一些聯系。”
融入電影的思考與社會責任感,讓作品在內容豐富的同時極具深度,使觀眾在觀影后有所思考,不少觀眾在觀影后表示:“能引發思考的電影不多,而這部卻偏偏讓人不斷地發問、思考,不斷地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能力以及這樣的無畏精神。”“這一場關于自我的救贖,讓我們看到人性有缺陷也有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