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進一步加強了貿易管控,嚴重干擾了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正常運轉。值得注意的是,其貿易干預措施近期從醫療產品和服務延伸至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據報道,占國際大米貿易量15%的越南近日宣布暫停大米出口,全球主要小麥面粉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發布小麥面粉出口禁令。雖然其他糧食主產國的國際貿易政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國際糧食已經呈現價格走高趨勢,世界糧食安全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
民以食為天。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同時,正一如既往地狠抓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中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氣不僅源自充足的糧食戰略儲備,而且在于不斷增強的農業科技實力。經過多年不懈奮斗,中國逐漸打造了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集群,包括種業科技、農機科技、植保科技等。隨著北斗導航系統在農業生產上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智能+”在農業領域的不斷滲透,中國傳統農耕正加速向現代“智慧農業”轉型嬗變。
種業科技:
水稻、小麥育種世界領先
2月27日,《國家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項目運行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發布,這是中國推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而新出臺的政策。此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其中就種業科技創新提出,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產業鏈中的源頭,種業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和關鍵所在,沒有種業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正是深刻認識到種業科技創新對農業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性、戰略性價值,相關工作一直被放在特殊重要地位,大力推進。以1997年10月《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施行和2000年7月《種子法》發布為標志,中國種業科技創新沿著法治化軌道闊步前行,打造了3個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即西北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西南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和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育種方式實現了從優良農家品種篩選到常規育種,從雜種優勢利用到生物技術育種的躍升,并形成了DNA定向篩選、品種定向改良等世界領先的分子育種技術。在主要糧食作物方面,中國水稻、小麥育種居世界領先水平。
2018年10月,水稻單產新世界紀錄在華誕生,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湘兩優900”錄得畝產1203.36公斤,連續第3年刷新該項紀錄。在選育雜交水稻的同時,袁隆平帶領團隊近年來致力于“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并實現畝產最高超過800公斤。今年3月,在山東青島舉行的鹽堿地稻作改良萬畝示范基地開工儀式上,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成員表示,2020年,該團隊示范種植面積將達100萬畝。致力于水稻新品種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憑借“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他領銜摘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培育的水稻品種“嘉優中科1號”在2019年最高畝產達到1089.7公斤。
1月14日,一則落款為“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的公示材料在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發布,材料顯示,初審通過的小麥品種多達106個。2018年、2019年,通過最終審定的小麥品種分別為77個和59個。由此,中國小麥種業科技創新活躍度之高可見一斑。在新型良種的支撐下,中國小麥單產持續增加,從改革開放初每公頃不足1900公斤提高到近年來約5400公斤,總產量近年來穩定在約1.3億噸的高位。
農機科技:
3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
這是一幅幅動人的中華春耕圖。位于嶺南的廣東清遠市石潭鎮,十多名機手駕駛著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在剛灌好水的田里來回忙碌播種,與此同時,數架無人機載著水稻種子,來回播撒;在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江蘇常州,剛剛交付的數百臺玉柴大型水田拖拉機在肥沃廣袤的田野里來回穿梭忙碌,身后深翻的土地沐浴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下,顯得平整、松軟;在位于四川盆地的眉山市東坡太和鎮,被稱作“印刷播種機”的新型機械將稻種用食用膠固定在易降解的環保紙卷上,之后鋪展在平整好的水田里,覆土后再搭棚,即完成水稻育秧前期工作,大大減少了人工;在“中原糧倉”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遂平縣優質小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人員操作無人機在進行麥田打藥作業,無人機平穩升空,按照預先設定的航線,自動均勻噴灑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