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衛生運動:從講衛生到大健康
“終于吃上地道火鍋了!”兩個多月來,家住北京市右安門附近的高亮第一次和家人外出到萬達廣場“下館子”。
剛在餐桌前坐定,高亮就掏出隨身攜帶的免洗消毒洗手液,給家人輪流噴了一遍手。高亮看到,不僅服務員上菜時都戴著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每桌還配有公筷和公勺,收拾前桌客人走后的桌椅時,服務員還進行了消毒。這些消毒措施讓他們一家吃著很安心。
今年4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4月7日是第71個世界衛生日。
“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不隨地吐痰、不亂倒垃圾,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袖遮掩口鼻”“推廣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動物”……全國愛衛辦、中央文明辦等9部門日前在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時,發出以上倡議。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對人們的衛生健康意識產生深遠影響。
疫情催生新的衛生習慣
圍桌合餐是中國人的主要用餐方式,但合餐很容易帶來疾病傳播的風險。對此,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告訴記者,協會倡議餐飲企業對圍桌合餐顧客主動提供公勺公筷或雙筷,引導客人正確使用,阻斷餐桌上的疾病傳染途徑。有條件的情況下,提供分餐制服務,提升健康服務理念,培養客人健康文明用餐意識,倡導餐桌文化新風尚。
“實行分餐制,不僅能減少多種疾病交叉感染的機會,也可以按需提供餐食,減少食物浪費。”韓明說。
錢英在北京市西城區一棟寫字樓里做保潔員。現在,她每天上、下午各兩次,在自己負責的樓層電梯間消毒,及時更換用雙面膠粘在電梯間的紙巾盒。
在同一棟樓里辦公的小張,上下班乘地鐵往返。他感覺現在地鐵間隔時間明顯縮短,車內空間大多比較疏朗,“我隨時戴著口罩,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工作餐都是各吃各的,不像以前大家坐在一起。疫情之下,我們的很多生活習慣都變了。”
根據近期疫情防控形勢和穩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要求,各地動員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環境衛生整治。對樓宇、商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樓道、電梯等公共區域進行清潔、通風。特別針對復工復產的企事業單位,做到辦公環境干凈整潔。
疫情暴發后,1月30日,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就聯合印發緊急通知,各城鄉社區組織大力開展冬春季愛國衛生運動,嚴格對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進行清潔、消毒和通風,加強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日常消毒,疫情解除前暫停社區圖書室、文體活動室、老年活動室(日間照料中心)等人員聚集型場所服務活動。
疫情期間一些行業處于停擺狀態,但是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的工作卻越發繁忙。據統計,北京市部署開展冬春季愛國衛生運動以來,防疫工作覆蓋全市近7000個社區和村。北京市各級愛衛會出動人員約30萬人次,清除環境衛生死角15萬余處,清運垃圾5萬余噸,投放鼠藥2.7萬公斤,對6萬余處越冬蚊孳生場所進行清理和消殺。
愛衛運動促衛生理念根植人心
疫情考驗的不僅是應急救助能力和醫療水平是否過硬,還考驗公眾衛生習慣與公共衛生水平能否過關。在這樣的形勢下,人們對大力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有了新的感悟。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他再次強調要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始于1952年的愛國衛生運動,是中國在公共衛生事業方面的一項創舉。
新中國誕生之初,天花、血吸蟲病等傳染病、地方病在多地流行。抗美援朝時期,為抵御美軍對中國東北等地實施細菌戰的風險,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號召民眾動員起來,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把愛國衛生運動重新發動起來”,這是毛澤東1960年3月為中央起草黨內指示時發出的號召,針對的是一些省市區黨委因為忙于生產而放松衛生運動的問題。他強調,各級黨委要切實重視這項工作,“迅即做出自己的指示,重新恢復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組織和工作,發動群眾,配合生產運動,大搞衛生工作”。
愛國衛生運動反映了中國衛生工作的鮮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