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 居家隔離也能看醫生
“新冠肺炎到底怎么治療?得了新冠肺炎,怎樣才可以出院?”伴隨著這些問題,武漢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汪濤,與網友在線交流起來。
這一幕,發生在“好大夫在線”APP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好大夫在線”與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強國”APP聯手,邀請了21萬名醫生進行免費義診活動。并提示用戶,“如果不是危急重癥,不要盲目去醫院,先在網上問醫生”。
事實上,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開始的遠程診療服務。但在疫情防控期間,因為居家隔離、醫院大幅減少接診量等原因,這一服務需求量大幅上升。甚至,遠程診療已經走出國門,開始面向全球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
在前不久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幾次提到“互聯網+醫療”,對這種新服務模式給予肯定。
線上也能看好病
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好大夫在線的問診量每天在20萬單左右,增長了10倍之多。每天接診20萬患者,這對任何一家醫院來說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互聯網醫院可以調動全國的醫生資源。從1月22日到2月25日,一個月時間,好大夫線上總問診量超過426萬,其中和肺炎相關的咨詢占到了20%,平均每天有2萬多名醫生在線問診。
這絕非孤例。疫情初期,微醫互聯網總醫院于1月23日緊急上線“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提供在線義診、心理咨詢、便民門診、中醫藥咨詢及遠程會診等服務。截至3月13日10時,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訪問量超過1.25億次,48581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61.2萬人次。除此之外,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還為武漢開通了一條特別的空中救援通道。10余天時間,為當地5萬多人提供了在線復診、醫保開藥、送藥到家等全流程服務。
事實上,疫情防控期間,阿里健康、春雨、企鵝醫生、平安好醫生等10余家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問診量都大幅增長。這背后,離不開一系列政策支持。
2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月6日,國家衛健委下發《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2月26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開展線上服務進一步加強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遠程醫療服務、推進人工智能服務等方式拓展線上服務空間,緩解線下診療壓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同日,武漢市醫療保障局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武漢專區開通醫保支付;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在互聯網醫療機構復診可依規進行醫保報銷。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191家公立醫療機構及近100家企業互聯網醫院針對疫情提供在線義診,緩解線下醫院壓力。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在線診療”“數字健康”方面的應用,加大5G等基礎設施在醫療系統的布局,推動醫院信息化、醫療設備智能化、在線平臺便捷化。
在疫情防控當中,這樣的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1月20日,丁香園成立了“疫情應急小組”,并決定立即開發疫情地圖。1月21日凌晨,標注清晰、一目了然的“丁香園”疫情地圖上線。最初,這份疫情地圖只有地圖模塊、全國數據統計、疾病常識等用戶最急需的幾個功能。后來它不斷被豐富,辟謠與防護、線上問診、實時播報、疾病知識、同乘查詢、在線問診、物資供應等功能陸續上線。
1月26日上線以來,至3月25日,京東健康在線問診平臺累計服務用戶超過600萬人次,日均問診量達12萬,高峰時期1小時之內就可接到問診需求近1萬人次。
2月10日,針對湖北非新冠病人的用藥需求,京東上線湖北慢病用藥求助信息公益平臺,在短短20天里,就收到湖北地區超過1.7萬條慢病患者的斷藥求助信息,為絕大部分斷藥求助者進行了藥品信息的有效反饋。
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些線上產品發揮各自功能,為戰疫獻策,緩解壓力,也鼓勵隔離在家的人群積極應對疫情。
從在線咨詢到“數字健康”
從全力保障藥品和醫療防護用品等物資供應及流通,開展覆蓋全國各地、全部科室所有疾病種類的免費在線問診,到針對預防人群和慢病患者推出用藥指導和購藥服務,向政府部門、醫院、企業開放技術服務和免費在線問診平臺……事實上,早在疫情發生前,“互聯網+醫療”就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有了相對成熟的形式,才能在這次迅速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