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部門積極作為,靈活解決企業困難;“減材料、減環節”,做到監管不缺位、工作少擾企;加快審理流程,企業辦事“一次都不用跑”……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一系列“放管服”改革舉措的落地實施,正加快推動浙江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有序開展。
兩個月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工廠缺工人、車間缺原料,眼看就要減停產。在浙江省桐鄉市,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緊急開會,最終拍板:不減產!
不減產,實屬不得已——一條玻纖生產線,從窯爐點火那一刻起,8年內不能熄。一旦減停產,損失沒法算。
企業有難處,盼政府幫忙;但疫情防控正吃緊,嚴管不能松。這矛盾怎么解?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成了不少企業的期盼。
推出“云審批”,靈活助企解難題
疫情期間,復工復產,企業最怕什么?
“如果政府部門墨守成規,政策放不開,那我們當時復工就難了。”巨石股份采購供應部總經理孫兆華說。
2月中旬,企業從富陽找到原料供應商后,遇到難題——當時,陸路交通基本行不通,運原料只好走水路。因為疫情防控規定,裝運原材料的船舶行至桐鄉和湖州交接的一河道卡口時被攔下了。彼時,兩地還沒有針對疫情防控期間水運通行的相關規定。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想出解決辦法呢?”孫兆華嘗試向桐鄉市經信局求助。很快,經信局與海事部門對接,在嚴格落實防疫檢查后,船舶順利通行。
采訪中,不少企業主告訴記者:企業最怕相關部門不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具體表現為:只顧“照章辦事”、不顧企業困難,對權力明放實收、對問題推諉扯皮……
“只要肯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位于寧波市寧海縣的一家生物藥業公司的項目負責人王堯感慨。3月初,該公司的一個項目進入環評階段。按以前的評審模式,審批機關需委托評估單位聯系好各地專家召開現場評審會,流程復雜。
“如果政府部門拿原有的規章來限定我們,我們最近就很難復工了。”王堯當時很發愁。
事情反饋到寧海縣政務辦辦證業務科,科長張堅敏表示:“如果堅持企業現場辦評審會,我們不擔責任,但企業生產進度就耽擱了。”
問題怎么解決?政務辦立即召集各辦事窗口負責人進行研討,最終發現:商定評審沒有相關法規規定必須采取面對面現場評審的形式。之后,縣政務辦創新推出“云評審”模式,利用釘釘視頻等將專家評審會搬到了網上。
“‘云評審’模式無需專家到現場,既沒有違反規章制度,又解決了企業難題,一舉兩得。”張堅敏介紹,據統計,近一個月來,寧海縣通過“云評審”完成水保、環評等相關審批7次,加速各類建設項目落地。
創新監管模式,復工不再有“掣肘”
疫情期間,監管部門不能如往常一般對企業開展監管,怎么辦?
監管當然不能松,“減材料、減環節”等工作方法應運而生。
在湖州市吳興區愛山街道的聚星103眾創空間,許多企業已經復工。復工是否需要備案?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松法表示:“達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要求的企業,我們取消了備案,簡化了復工審批手續。”
自2月中旬起,浙江各地逐步實行企業復工“備案制+承諾制”,改事前審批為事后監管。達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要求的企業,不再需要等待政府事先勘定和出具勘定意見,只需線上完成復工申報即可復工,全省復工復產工作全面提速。到3月,隨著防疫工作取得進展,這些防疫期間的臨時舉措已適時取消,浙江進一步取消備案,直接復工。
企業恢復生產,監管部門如何做到監管不缺位、工作少擾企?
近年來,浙江聚焦有效執法監管、完備信用體系,建成運行全省統一行政執法監管平臺、全省一體化信用系統,以數字化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疫情期間,杭州市桐廬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借助“食品安全監管云平臺”開展食品生產企業復工專項檢查。企業只需在平臺自報情況,將各項相關內容以表單、照片等形式上傳,工作人員即可在線審查資料,實現“零接觸”監管。
此外,浙江近年來還開發出“浙政釘”掌上執法系統的數據共享功能,為執法人員提供了便利。作為浙江省行政執法監管平臺的綜合試點地區,義烏梳理形成全省統一的分類監管事項清單,與國家“互聯網+監管”事項實現無縫對接。截至目前,義烏全市32個部門共梳理分類監管事項1386項、監管子項2196項,全部加載到行政執法監管平臺和“浙政釘”掌上執法系統,歸集的數據通過行政執法監管平臺向各部門共享,打破了數據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