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話題。這也意味著“三農”工作的重心將全面轉向鄉村振興。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這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那么,在“十四五”時期以及未來更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將在哪些方向上發力打好鄉村振興這場持久戰?農村、農業、農民又將有哪些新變化呢?
今年,正逢“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被列為“十四五”時期和本年度的重點工作之一。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今年,鄉村振興成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重要目標,對于這個將會給未來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略,代表委員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按照“十四五”規劃,2021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年,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這項工作的“基石”,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都在農村,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個不摘”和5年的過渡期,還有若干相關配套政策,讓很多來自基層的農民代表心中更有底氣。
按照“十四五”規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其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三大關鍵步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對此也有著明確要求,要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有著諸多的路徑,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也是“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的內容,下一步,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鄉村建設的規劃引領,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規劃引領的鄉村建設是將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等有機地結合,不搞大拆大建,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的新農村。同時,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鄉村振興工作千頭萬緒,人才培養和使用更是重要一環,對于這個難點,相關部門正在政策和措施上抓緊落實。
如何解決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和挖掘,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進行有益的嘗試。
鄉村振興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縮小城鄉差距。按照“十四五”規劃,下一步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加強農業農村發展要素保障。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業農村力度。
很多代表也從各自關心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涉及方方面面,既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還要在鄉村建設上有突破;既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又要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踏上新征程,奮斗正當時。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方面持續發力,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藍圖就一定會成為美麗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