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溫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次會議期間,“文明交流互鑒與促進人權保障”視頻主題邊會11日舉行,來自中國、德國、荷蘭、印度、日本、尼泊爾、南非、斯里蘭卡等國有關社會組織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圍繞“文明多樣性背景下的人權理念”“文明對話增進人權共識”等議題深入研討。
參會代表認為,當今世界正處于特殊的歷史時刻,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需要各國人民增進理解,保持信任和團結。各國社會組織加強交流合作,搭建更多溝通民心、增進友誼、互學互鑒、共謀發展的橋梁,有利于實現不同文明和各國人民的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德國前司法部長赫塔·多伊布勒-格梅林表示,當前,合作和共同擔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中國和歐洲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的合作不但能夠幫助各自的人民,還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內保障人權。
印度中國經濟文化促進會秘書長薩奇夫表示,長期以來,部分西方國家為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以人權為幌子對發展中國家實施雙重標準。各國民間人士應發揮積極作用,通過開展對話促進公平正義。
日本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副理事長伊藤洋平表示,增進相互理解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第一步。不同的國情和頂層設計使得各國保護人權的方式不盡相同。觀察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應了解該國創設相關制度的背景,不能僅僅依照自己的片面看法去判斷。
南非金山大學東亞研究項目創始人謝爾頓表示,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發展是優先事項,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十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不僅大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這正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一種方式。非洲期待通過“一帶一路”合作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黎爾平表示,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擔當著文明交流互鑒的重任。派遣留學生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分享人權保障成功經驗的重要方式。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蘇發祥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世界歷史的十字路口,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也是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一切自然災害和各種沖突的根本路徑。
重慶市亦格社會發展促進中心秘書長張祺樂認為,全球治理需要多元化的力量。中國現有90多萬家社會組織,廣泛活躍于經濟發展、扶貧、環境保護、性別平等、志愿服務等領域,推動人權事業進步,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為創造一個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作出努力。
此次主題邊會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和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共同舉辦。會后,參會有關中外代表就所達成的共識擬定了共同聲明,將提交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