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運算速度全球第一,維信諾第六代柔性顯示生產線正式“點亮”,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開通……2020年年底以來,安徽合肥科技“亮點”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目不暇接。
“亮點”,帶來了什么?合肥2020年GDP總量躍過萬億元大關。
“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的囑托,合肥正在創新驅動的征程上勇闖新路。
巢湖碧波蕩漾,合肥激情涌動。創新,成為合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
打造獨特氣質——
創新成為合肥的城市品格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行走巢湖之濱,處處感受到新舊動能轉換,處處見證著產業邁向中高端。“我給你講講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出租車上,司機聽說記者要去合肥科學島,立刻熱情地講起了島上的大科學裝置,話里話外難掩自豪。車行合肥銅陵路高架橋,抬頭看見“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的標語。不經意間,人們就能被濃厚的創新氛圍感染。
面朝大蜀山,環抱董鋪湖,科學島風光正好。被稱作“人造太陽”的大科學裝置EAST,正在島上屢屢創造世界紀錄,讓人類向著可控核聚變發電更近一步。
“為什么要做‘人造太陽’?煤、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就是把一團上億攝氏度的火球控制住并利用起來,解決能源問題。”在EAST控制大廳,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王騰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話,講述著“人造太陽”的來龍去脈和科學原理。
“除了EAST和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目前正在建設第三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此外大氣環境立體探測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正在開展預研工作。”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黃晨光對科學島上這些“寶貝”如數家珍。
不到3平方公里的科學島,成為合肥這座創新之城的縮影。目前合肥擁有、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達11個,這樣的布局密度,不僅在全國領先,全世界也少見。2020年9月,《自然》雜志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合肥躋身20強,評語是“非一線城市,有著一流的科研”。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在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強大牽引下,合肥高質量發展勁頭十足。
“這是全球首款折疊屏筆記本電腦,重量只有999克。”聯寶科技工作人員手中的電腦引人注目——書本大小,可以像書本一樣折疊。2020年12月29日晚,隨著滿載3025臺電腦的物流車發出,這個由聯想集團投資的全球最大個人計算機研發制造基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成為合肥首家制造業“千億企業”。
合肥高新區里,東西走向、雙向四車道的云飛路并不算主干道,但“量子大道”的美名卻享譽世界,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以及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均誕生于此。當量子在很多地方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時,這里的量子科技已經產業化。2020年7月,國盾量子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量子通信第一股”。
長鑫存儲自主研發首顆國產19納米動態存儲芯片投產、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中國聲谷實現“千戶千億”目標……如今,合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主要創新指標穩居省會城市前十,躋身世界區域創新集群百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合肥因科技而興、因創新而進,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55%,創新已成為合肥最大標識、最大動能和最大潛力。
培植創新沃土——
伯樂與千里馬共奔騰
今天的合肥,是與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廣東深圳齊名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
論資源稟賦,合肥沒有過人之處。曾經,合肥經濟實力遠不及沿海一些中等城市,科教資源遠不如武漢、南京。
就是這個合肥,用創新打開了“萬億”之門。
創新之路,是勇毅者的“馬拉松”,一路艱辛,一路汗水。
由于歷史、區位的原因,同樣處于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已跑在了前面。怎樣才能沖進第一方陣?
“核心科技不斷‘攻城拔寨’,產業領域才能不再遭受‘卡脖子’之苦,才能為合肥高質量發展添底氣、增動力。”合肥市市長凌云說。
選擇了這條路,就意味著風雨兼程。合肥人冷靜審視差距,保持戰略定力,依靠創新潛心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
要創新,合肥勒緊褲腰帶發展科技。
從一粒普通的沙子到絢麗的巨幅顯示屏,在京東方合肥全球首條10.5代線工廠,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顯示屏驚艷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