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14日電 題:昔日臭水溝“變身”宜居地——“綠城”南寧治水觀察
新華社記者林凡詩
春光明媚,廣西南寧市那考河濕地公園里,綠植、鮮花組成的層層“梯田”吸引了許多游客,不遠處的涼亭里傳來陣陣笑聲。“這里空氣好、環境優美,我們一家3口經常來玩。”35歲的南寧市民楊劍說。
幾年前,那考河還是一條臭水溝,河道沿岸有幾十個污水直排口。2015年,南寧市在那考河實施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通過截污改造,那考河蛻變成綠樹環繞、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成為南寧市黑臭水體治理的典范。
有“中國綠城”之稱的南寧市建成區內曾有38段黑臭水體,不少生活在附近的居民深受困擾。
“治理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南寧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工程前期和用地保障組副組長韋永平說,南寧市水文水情復雜,過去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治理效果時有反復,經過不斷摸索和學習,大家認識到,消除黑臭水體必須強化污染源頭治理。管網是城市污水收集的源頭,只有弄清楚地下管網的情況,才能將污水源頭控制住。而他們面對的情況是,南寧許多地下管網數據或老舊或缺失,急需重新排查收集。
就這樣,“綠城”治水人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摸排工作:一個個井蓋撬開檢查,有不清楚的,就浸著污水下井查看。“管網排查經常從后半夜開始。”韋永平說,后半夜是城市用水低峰時段,此時地下管網水位低,有利于查看管網情況。排查工作一直持續到中午,這期間工作人員需要不斷觀察,精準記錄數據。
一次,南寧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工作人員田樹偉與同事在竹排江一條支流排查流域情況時,發現其中一個暗涵不時有污水冒出,要查清情況,就得下到水里。田樹偉穿著從就近工地借來的防水褲跳下水去,在河道里邊走邊用手探查水底情況,當他一個多小時后爬上岸,才發現雙手被水泡得褶皺。
兩年多來,南寧市許多治水人放棄節假日,深入一線排查治理,常常持續到深夜……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截至2020年底,南寧市建成區內原有的38段黑臭水體河段水質已全部達標。竹排江、心圩江、亭子沖等內河示范段逐步呈現“水清岸綠”的效果。
如今,南寧市不少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市民們休閑娛樂的場所。南寧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吳智說,從前水環境差,群眾對環境敏感度低,都抱著“破罐破摔”的心理,現在水環境變好了,周邊居民愛護環境的自覺性也提高了。“只要看到河道或附近有任何情況,群眾都會打來電話,我們也很樂意接受監督。”
傍晚,在朝陽溪邊居住了幾十年的南寧市民梁愛珍來到溪邊散步。“我盼了這么多年,現在溪水終于沒有異味了,能放心散步了。”梁愛珍說。